周世勤 男 1941年生于北京,原籍山东烟台,教授。
1947—1953年,北京西城区大三条小学念小学,
1953—1959年,北京十三中(原辅仁大学附中)念初中、高中。
1959—1965年,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(学制六年)。担任班长。
1965年7月至今,在航天三院从事航天自动控制、惯性技术、传感器、电子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工作,还从事过科研管理工作,历任研究室主任、科技委员会秘书、咨询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。教授。
1984年荣立航天部二等功,1988年被评为航天三院预先研究先进工作者。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(SPIE)会员、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光学学会纤维光学与集成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。
一、 自动控制、惯性技术、传感器、电子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专业从事多年技术工作,获得了多项成果,编著多本著作、论文。
主要科技著作有:编著“惯性导航加速度计”55万字 1983年出版。参加编著“传感器技术手册”164万字1986年出版。参加编著“新编传感器技术手册”201万字2000年出版。参加编译“磁滞电动机理论与设计”30万字1976年出版。参加译校“捷联式陀螺仪设计” 1973年出版等。
二、 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有广泛和深刻地了解,在继承和推广武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七岁起习武,1948年拜近代武术宗师李瑞东先生的入室弟子、北京汇通武术研究社社长高瑞周为师,习练五禽拳、五龙通花炮、李式太极拳、太极刀、太极剑等拳械,同时,从张立堂习练八极拳。在清华大学期间从王志忠习练梅花桩、形意拳、长拳等级套路等,并从北京大学韩其昌习练梅花桩。后又拜太极拳名家王培生习练吴式太极拳、太极器械、太极推手等。拜著名武术家孙剑云习练孙式太极拳、形意拳等拳械。
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,曾代表北京汇通武术研究社参加北京运动会表演五禽拳、翻子拳等。六十年代初,曾多次代表清华大学参加北京市高等院校武术比赛,获得过形意拳第一名、剑术第一名、长拳第三名、空手夺匕首和梅花桩对打表演奖等。1980年积极挖掘整理传统武术套路(形意拳、五禽拳等)获北京市体委颁发的挖掘整理传统武术先进个人奖状。1992年以来,培养的多位弟子、学生参加北京市太极拳比赛、传统武术比赛获多项前三名、英国弟子在第四届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获太极拳、太极剑两枚金牌。1989年向国家体委伍绍祖、徐才提出振兴中华武术措施的建议,受到国家体委的重视。1995、1997年协助市武术院、丰台区武协成功组织了北京武术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活动和首都武术界迎香港回归演武大会。
目前担任北京市武协委员、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、北京市孙式太极拳研究会秘书长、北京武术院丰台分院常务副院长、北京市丰台区武术协会副会长、卢沟桥武术馆副馆长、北京市木兰拳推广中心顾问、航天三院太极拳辅导总站站长、山东省荷泽市武术协会顾问、河南省焦作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武学导师等职。
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武术辅导员。1983年被中国武术协会评选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。2000年12月被北京市体育局评为1995~2000年北京市群众体育工作荣誉奖。中国武术七段位。在武术杂志上发表多篇武术、太极拳文章。如“乐观益寿 习武延年”(国家体委体育科研所“老年体育研讨会”优秀论文1997年)“孙式太极拳及其风格特点”“李式太极拳”一书。出版武术光盘:“五禽拳”、“李式太极拳”、“李式太极剑”等多种。
原国家体委副主任、中国武术院院长徐才在2000年2月为周世勤著的“五禽拳”一书写的序“继承优良传统,发展中华武术”一文中指出:“我和周世勤研究员认识多年,他对振兴中华武术的热情、对研究武术的执著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曾就振兴中华武术,和我进行过长时间的交谈,提出了不少有益和可行的建议。”“周世勤研究员是一位文武兼备、德艺双馨的武术家。作为航天技术的高级研究人员,他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了三十多年,完成了多项高新技术科研任务而多次获奖。作为武术家,他从小喜爱武术,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曾代表学校多次参加高校武术比赛,取得了优秀成绩。几十年来,他潜心习练和传授武术,赢得了不少武术荣誉的光环。他诲人不倦地教授武艺,又以身作则地示范武德。衷心祝愿周世勤研究员发挥学者武术家的优势,为中华武术在中国和世界的发扬光大写出更优秀的作品。”
原中国武术院院长张耀庭 2003年5月28日在为周世勤所整理的武术资料的回信中写道:电话之后,很快信件就到了,认真仔细地看了一遍,且装订之后妥为保存。谢谢!┅┅今先生有关武术的资料,如此认真负责,这正是先生做人和作事的风格,实是佩服。┅┅今趁信笺之机涂抹几句于后,为世勤兄题: 毕生为科研,业余为国粹; 成绩皆卓著,今人喜传颂。
周世勤教授的通信处:北京海淀南路11楼1门1103 (100080)